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小课题研究方案
一、研究背景和现状
改革开放以来,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者涌入深圳。到2014年年末,深圳市常住人口1077.89万人,其中非户籍人口745.68万人,占比重69.2%。这些非深户籍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情况、心理状况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
南华小学位于华强南城中村位置,学校生源82%左右的学生是非深户籍。他们跟随父母,在深圳接受教育。他们的家长学历不高、家庭教育水平低下、教育观念落后、对孩子不关心、不重视,导致他们的孩子敏感多疑、容易感情用事、自卑感比较强、有比较大的依赖性、遇事烦恼自扰、抑郁压抑等,这些问题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,影响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。
南华小学一直以“健康促进创造美,美在健康发展中”为办学理念,在几代南华小学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健康促进已经成为南华小学的传统、特色项目。因此,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、学生的心理特点,提出了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这一课题,旨在探索对非深学生心理教育的规律,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,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,帮助今天的儿童、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,健全人格,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,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。
二、理论依据
校园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。青少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,他们精力旺盛,求知欲强。通过班级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。性格内向的学生,有的由于多次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角色而积极参与,其智慧和特长得到发挥,变得活泼、开朗,喜与别人交往。而热情欠踏实的学生,在集体活动中多次承担较复杂任务,也可使他锻炼得比较冷静、实在。
三、研究目的
以校园为主要阵地,联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,把握非深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,在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。
四、研究内容
1、 通过问卷调查,了解在校非深学生的心理问题,做好数据的统计和分析,
2、 以教师心理A证、B证、C、证培训为契机,培养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。
3、 以班主任德育工作为载体,了解非深学生的家庭情况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。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,如主题班队会、手抄报比赛,朗诵比赛等。
4、 通过广播室“知心姐姐”栏目,对非深学生进行心理疏导。
5、 通过心理咨询室王光晨教授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,做好个案研究,做好跟踪记录。
6、 通过“爱心工程”活动,加强对非深学生的心理疏导。
7、 结合“行为偏差生”记录,做好个案研究。
8、 通过二至六年的家长会和一年级的春晖家长会,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,家校合作,探索提高非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。
9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。
五、研究方法
1.观察法。2、问卷调查法。3、文献法: 4.访谈法: 5个案分析法: 6、经验总结法:
六、具体方案
1、申报与立项阶段(2015年12月-2016年1月 )
李彤副校长、刘东荣主任结合我校实际,反复研讨我校科研课题的确定,申报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》课题,组建课题组,发展组员;完成课题申报工作,提交课题申请立项书。
2、调查分析阶段(2016年3月-2016年4月 )
(1)、拟定问卷调查,针对我校非深学生进行家庭情况、心理状况、学习成绩等多方面进行摸底调查。
(2)、回收问卷调查,进行分类,整理,汇总问卷数据,进行问卷分析。
(3)、召开班主任会议,了解我校非深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。
(4)、利用学校家长会、春晖家长会等活动了解非深学生在家中的表现。
(5)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。
3、实践探索阶段(2015年4月-2016年7月)
基于调查的资料、针对非深学生所具有的普遍心理问题,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工作,大力推进以下工作
(1)、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学A证、B证、C证的培训,加强教师心理学理论培养,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心理学知识的教师队伍。
(2)、设置“心理咨询室”,邀请王光晨教授来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
(3)、开设“知心姐姐”广播栏目,对非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引导、帮助。
(4)、举行“深圳——我的家”主题队会活动和手抄报比赛。
(5)、结合“行为偏差生”记录,做好跟踪记录,完成个案研究。
(6)、通过“爱心工程”活动,加强对非深学生的心理疏导。
(7)、举办心理学讲座。
4、结题(2016年9月-2016年12月)
完成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,整理案例集,访谈记录表,教案集等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