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华小学>德育园地德育园地

2课题结题报告 (心理健康)

2019-01-18    

  结题报告
  一、研究背景
  改革开放以来,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者涌入深圳。到2014年年末,深圳市常住人口1077.89万人,其中非户籍人口745.68万人,占比重69.2%。这些非深户籍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情况、心理状况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
  南华小学位于华强南城中村位置,学校生源82%左右的学生是非深户籍。他们跟随父母,在深圳接受教育。他们的家长学历不高、家庭教育水平低下、教育观念落后、对孩子不关心、不重视,导致他们的孩子敏感多疑、容易感情用事、自卑感比较强、有比较大的依赖性、遇事烦恼自扰、抑郁压抑等,这些问题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,影响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。
  南华小学一直以“健康促进创造美,美在健康发展中”为办学理念,在几代南华小学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健康促进已经成为南华小学的传统、特色项目。因此,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、学生的心理特点,提出了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这一课题,旨在探索对非深学生心理教育的规律,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,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,帮助今天的儿童、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,健全人格,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,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。
  二、理论依据
  校园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。青少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,他们精力旺盛,求知欲强。通过班级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。性格内向的学生,有的由于多次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角色而积极参与,其智慧和特长得到发挥,变得活泼、开朗,喜与别人交往。而热情欠踏实的学生,在集体活动中多次承担较复杂任务,也可使他锻炼得比较冷静、实在。
  三、研究目的
  以校园为主要阵地,联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,把握非深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,在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。
  四、研究内容
  1、 通过问卷调查,了解在校非深学生的心理问题,做好数据的统计和分析, 
  2、 以教师心理A证、B证、C、证培训为契机,培养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。
  3、 以班主任德育工作为载体,了解非深学生的家庭情况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。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,如主题班队会、手抄报比赛,朗诵比赛等。
  4、 通过广播室“知心姐姐”栏目,对非深学生进行心理疏导。
  5、 通过心理咨询室王光晨教授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,做好个案研究,做好跟踪记录。
  6、 通过“爱心工程”活动,加强对非深学生的心理疏导。
  7、 结合“行为偏差生”记录,做好个案研究。
  8、 通过二至六年的家长会和一年级的春晖家长会,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,家校合作,探索提高非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。
  9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。
  五、研究方法
  1.观察法。2、问卷调查法。3、文献法:4.访谈法:5个案分析法:6、经验总结法:
  六、研究步骤与过程
  1、申报与立项阶段(2015年9月-2015年10月 )
  李彤副校长、刘东荣主任结合我校实际,反复研讨我校科研课题的确定,申报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》课题,组建课题组,发展组员;完成课题申报工作,提交课题申请立项书。
  2、调查分析阶段(2015年11月-2016年1月 )
  (1)、拟定问卷调查,针对我校非深学生进行家庭情况、心理状况、学习成绩等多方面进行摸底调查。
  (2)、回收问卷调查,进行分类,整理,汇总问卷数据,进行问卷分析。
  (3)、召开班主任会议,了解我校非深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。
  (4)、利用学校家长会、春晖家长会等活动了解非深学生在家中的表现。
  (5)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。
  3、实践探索阶段(2015年3月-2016年10月)
  基于调查的资料、针对非深学生所具有的普遍心理问题,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工作,大力推进以下工作
  (1)、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学A证、B证、C证的培训,加强教师心理学理论培养,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心理学知识的教师队伍。
  (2)、设置“心理咨询室”,邀请王光晨教授来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
  (3)、开设“知心姐姐”广播栏目,对非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引导、帮助。
  (4)、举行“深圳——我的家”主题队会活动和手抄报比赛。
  (5)、结合“行为偏差生”记录,做好跟踪记录,完成个案研究。
  (6)、通过“爱心工程”活动,加强对非深学生的心理疏导。
  (7)、举办心理学讲座。
  4、结题(2016年11月-2016年12月)
  完成《在校园活动中提高非深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研究》,整理案例集,访谈记录表,教案集等资料。
  七、课题研究成果
  1、参与研究的年级召开了心理健康主题班会、队会,对孩子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,学生受到教育;
  2、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比赛,积累一定数量的手抄报;
  3、针对特别学生个案,完成了《家长沟通记录表》;
  4、收集了学生心理健康班会心得;
  5、收集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;
  6、形成了《南华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》,报告结论: 
  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可喜成效
  本调查的初衷是希望了解非深圳户籍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。结果本调查惊喜地发现,我校的深圳户籍学生与非深圳户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无差异。这说明,从学校到家庭,老师和家长都没有不适当地强化非深圳户籍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。
  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也出乎意料。一般认为,家长文化越高的家庭,其子女教养质量越好。如王玉凤等对2432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,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,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,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,反之,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,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。本调查以家长学历水平代表家长的文化水平,结果发现,母亲学历水平并不构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。另经考察,父亲学历水平的影响可以得出同样结论。这个结论具有积极意义。家长不必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设为拦路虎,在家庭教育面前不去积极作为。
  家庭教育中应予关注的问题
  大多数情况下,家庭结构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是以亲子关系、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。否则,我们就难以解释,在结构不完整的、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许多孩子何以能保持心理健康。本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。家庭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。这些因素是: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如何;感受到家庭温馨氛围如何;与家人愉快相处如何;跟家人交流如何;对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满意。这些方面,无论家长文化水平如何,都是可以去做的。这也是当前家庭教育应予关注和应予努力的。
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对策
  本学生样本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是,心理问题总分检出率为18.8%。其中有一个项目为“你是否有时觉得,还是死了好”,作为特别内容单独考察,为28.5%。作为比较,合肥市在一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: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3.65%。[4]这表明,本调查反映的总体情况偏于严重,应予在学校教育整体工作上加以重视。
  本调查显示出一个问题,即学业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。学业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,同时其自尊水平越低。反之亦然。这说明,对于学生的成长评价过于依赖学业水平的指标。
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学生的心理成长,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,这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。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,每一位老师应努力建设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和良好的班级环境,在教育教学过程中,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评价,尤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、自信、自强的品质。
  八、存在问题与设想
  1、存在问题:在这近一年的研究中,我们发现,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,比如学生家庭背景、父母受教育情况、祖辈隔代教育情况,我们都没有办法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分析;再比如学生与身边亲友的交往状况如何也是重要问题,但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更多的深入调查;再比如,孩子在不同的学习成长阶段中,内心的变化有时微乎其微,我们很难做到深入了解从而提供更多帮助。
  2 今后设想: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与研究中,我们要多研读儿童心理学,多研究个案,对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,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,充分利用各个渠道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。


Baidu
map